曾子欣医生

曾子欣醫生

曾子欣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.B.B.S. (H.K.)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M.R.C.P. (U.K.)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(心臟科) F.H.K.C.P. (Cardiology)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(內科) F.H.K.A.M. (Medicine) 資歷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​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​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(心臟科) 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(內科) 美國心血管電腦掃描學會院士 成就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臨床副教授​ ​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榮譽顧問醫生 東華三院電腦掃描中心榮譽顧問醫生 ​歷任廣華醫院及將軍澳醫院副顧問醫生

為生命護航 – 通波仔手術非做不可?

不少人認為心臟血管阻塞,便需進行通波仔手術,但其實手術並非唯一選項,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動手術、放支架,反而可能刺激血管內的斑塊增生,令病情惡化。幸好目前有嶄新技術的輔助,讓醫生得以客觀評估手術的必要性,保障患者的安全。 事實上,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心臟問題,約佔七至八成,多為血管斑塊阻塞。一般透過運動心電圖,可間接檢查患者在運動期間,心臟運作是否正常,但準確性約只有六成;如患者不方便跑步,更無法進行此檢查。 因此,較流行的檢查則為電腦掃描,不過亦只能反映斑塊積聚的比例範圍。如果斑塊積聚達九成或以上,安排通波仔手術當然毋庸置疑,但其實最常見的情況是血管阻塞達五成至七成,這類「擲界」個案究竟應否進行手術呢? 這樣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,由於手術始終有一定風險,置放支架更有機會刺激血管內壁增生斑塊,造成支架狹窄,繼而又要再進行通波仔手術;而術後患者一般需服食薄血藥,增加出血風險;反之,若患者的血管狀態對身體影響不大,通過藥物及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風險因素,如糖尿病、高膽固醇、肥胖等,病情或可保持長期穩定,相比隨便介入手術治療,對患者反而更安全。 因此,針對上述的「擲界」個案,便需進一步評估心肌功能有否受影響,以決定是否有進行手術的必要。現時就有血流儲備分數(FFR)輔助醫生客觀評估患者的血流壓力,若指數為0.8以下,代表心肌功能受影響,便需考慮通波仔;否則以藥物及調整生活習慣來控制病情,定期覆診觀察病情有沒有變化便足夠。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

為生命護航 – 通波仔手術非做不可?

不少人認為心臟血管阻塞,便需進行通波仔手術,但其實手術並非唯一選項,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動手術、放支架,反而可能刺激血管內的斑塊增生,令病情惡化。幸好目前有嶄新技術的輔助,讓醫生得以客觀評估手術的必要性,保障患者的安全。 事實上,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心臟問題,約佔七至八成,多為血管斑塊阻塞。一般透過運動心電圖,可間接檢查患者在運動期間,心臟運作是否正常,但準確性約只有六成;如患者不方便跑步,更無法進行此檢查。 因此,較流行的檢查則為電腦掃描,不過亦只能反映斑塊積聚的比例範圍。如果斑塊積聚達九成或以上,安排通波仔手術當然毋庸置疑,但其實最常見的情況是血管阻塞達五成至七成,這類「擲界」個案究竟應否進行手術呢? 這樣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,由於手術始終有一定風險,置放支架更有機會刺激血管內壁增生斑塊,造成支架狹窄,繼而又要再進行通波仔手術;而術後患者一般需服食薄血藥,增加出血風險;反之,若患者的血管狀態對身體影響不大,通過藥物及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風險因素,如糖尿病、高膽固醇、肥胖等,病情或可保持長期穩定,相比隨便介入手術治療,對患者反而更安全。 因此,針對上述的「擲界」個案,便需進一步評估心肌功能有否受影響,以決定是否有進行手術的必要。現時就有血流儲備分數(FFR)輔助醫生客觀評估患者的血流壓力,若指數為0.8以下,代表心肌功能受影響,便需考慮通波仔;否則以藥物及調整生活習慣來控制病情,定期覆診觀察病情有沒有變化便足夠。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

心房顫動與薄血藥新知 – 專訪香港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

「心房顫動」(俗稱房顫)是各類心律不正問題之中最常見的其中一種,由於患者的心房過度活躍,令心跳加快、失去正常規律。香港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,房顫的危險性在於其所引發的中風風險︰患者的心房容易積聚血塊,一旦血塊脫落併流向腦部,會堵塞腦血管,引發嚴重中風。 林逸賢醫生指出,人體正常的心跳起搏機制,由心臟頂部的「竇房結」開始︰竇房結髮出穩定有規律的信號,通過心房發放,血液經心房泵至心室,心室收縮後,再泵血至身體其他位置。但隨著人體老化,此機制可能受到干擾,最常見的,是心房後方靜脈血管產生干擾信號,導致本身竇房結的信號失去穩定,令心房不能正常收縮,出現震顫,心臟震顫可高達每分鐘300至600次,形成房顫問題。 「部份心房顫動患者,可能出現疲倦不適、心跳急促等徵狀,但臨床上更多患者是一直沒有明顯徵狀,直至腦血管栓塞而引發中風後,方知自己一直有房顫問題,可惜中風對身體機能所造成的破壞,例如癱瘓、視力及語言障礙、大小便失禁及記憶力受損等,已是難以復原。」林逸賢醫生指,房顫患者中風風險可較一般人高七倍,一年內的死亡率接近50%,而殘障率亦高達60%。 若經醫生診斷為房顫患者,除了應透過藥物控制心跳紊亂的情況外,醫學界更強調為病人減低中風風險的重要性。 預房中風的藥物,包括抗血小板葯及薄血葯,其中以薄血葯的效果較佳。舊式薄血葯「華法林」在數十年前發明至今獲廣泛應用,可減低約60%的中風風險,但病人在用藥時限制很多,例如華法林可被各類含維他命K的食物大幅影響藥效,亦需持續透過驗血評估藥效,藥物劑量需要持續調節,常令病人感到無所適從。 對比舊式薄血葯,新一代薄血藥包括「達比加群脂」、「阿哌沙班」及「利伐沙班」等,集中針對指定的凝血因子;當中「達比加群脂」能減低75%中風風險,患者無需戒口及經常驗血。新一代薄血葯已獲國際指引列入為房顫患者預防中風的首選治療。 新一代薄血葯的整體安全性已獲保障,但值得留意的是,現時有一種新一代薄血葯,(達比加群脂)在急症上獲配備「逆轉劑」,一旦正服用該種薄血葯的房顫患者,因事故或意外而需要進行緊急手術,均可在醫院由醫護人員使用「逆轉劑」,在短時間內解除薄血葯的藥效,可說為病人帶來進一步的保障。

心房顫動與薄血藥新知 – 專訪香港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

「心房顫動」(俗稱房顫)是各類心律不正問題之中最常見的其中一種,由於患者的心房過度活躍,令心跳加快、失去正常規律。香港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,房顫的危險性在於其所引發的中風風險︰患者的心房容易積聚血塊,一旦血塊脫落併流向腦部,會堵塞腦血管,引發嚴重中風。 林逸賢醫生指出,人體正常的心跳起搏機制,由心臟頂部的「竇房結」開始︰竇房結髮出穩定有規律的信號,通過心房發放,血液經心房泵至心室,心室收縮後,再泵血至身體其他位置。但隨著人體老化,此機制可能受到干擾,最常見的,是心房後方靜脈血管產生干擾信號,導致本身竇房結的信號失去穩定,令心房不能正常收縮,出現震顫,心臟震顫可高達每分鐘300至600次,形成房顫問題。 「部份心房顫動患者,可能出現疲倦不適、心跳急促等徵狀,但臨床上更多患者是一直沒有明顯徵狀,直至腦血管栓塞而引發中風後,方知自己一直有房顫問題,可惜中風對身體機能所造成的破壞,例如癱瘓、視力及語言障礙、大小便失禁及記憶力受損等,已是難以復原。」林逸賢醫生指,房顫患者中風風險可較一般人高七倍,一年內的死亡率接近50%,而殘障率亦高達60%。 若經醫生診斷為房顫患者,除了應透過藥物控制心跳紊亂的情況外,醫學界更強調為病人減低中風風險的重要性。 預房中風的藥物,包括抗血小板葯及薄血葯,其中以薄血葯的效果較佳。舊式薄血葯「華法林」在數十年前發明至今獲廣泛應用,可減低約60%的中風風險,但病人在用藥時限制很多,例如華法林可被各類含維他命K的食物大幅影響藥效,亦需持續透過驗血評估藥效,藥物劑量需要持續調節,常令病人感到無所適從。 對比舊式薄血葯,新一代薄血藥包括「達比加群脂」、「阿哌沙班」及「利伐沙班」等,集中針對指定的凝血因子;當中「達比加群脂」能減低75%中風風險,患者無需戒口及經常驗血。新一代薄血葯已獲國際指引列入為房顫患者預防中風的首選治療。 新一代薄血葯的整體安全性已獲保障,但值得留意的是,現時有一種新一代薄血葯,(達比加群脂)在急症上獲配備「逆轉劑」,一旦正服用該種薄血葯的房顫患者,因事故或意外而需要進行緊急手術,均可在醫院由醫護人員使用「逆轉劑」,在短時間內解除薄血葯的藥效,可說為病人帶來進一步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