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皮下植入式心臟除顫器 – 預防猝死的最佳選擇

心室纖顫與猝死

心臟具備心電傳導系統,會發送電脈衝傳導至整個心臟,令心臟收縮泵血運行至全身。心臟有個自然的起搏器(竇房結,又稱為SA結),位於右心房的頂端,每次正常心跳都是從這裡開始。電脈衝的路徑會穿過心房,往下通過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的小型接線盒(即房室結,或稱AV結)。

接著,電脈衝會透過遍佈心室的傳導路徑繼續延伸,導致心室收縮,將氧氣與養分豐富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,以維繫人的生命。正常成年人心率每分鐘跳動60-100次(bpm)。若出現心律不整,即心跳過快、過慢或是忽快忽慢,會導致輸出血液不足,患者可能會感到暈眩,嚴重的甚至失去知覺。

在種種心律不整的類別中,以心室纖顫(Ventricu-lar Fibrillation, VF)最為危險,患者在病發時可以毫無先兆。因此,隨時無聲無息地奪人性命。根據美國統計,大部份猝死個案是由於心室纖顫所致,大部份是發生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。本港約有七萬人為心室纖顫的潛在患者,即使體質壯健的年青人,也有可能是患者。

心室纖顫的常見病因包括冠心病、擴張型心肌病、肥厚型心肌病、瓣膜病、病竇綜合症及少數外激綜合症。至於外來因素則包括:電擊或雷擊、低溫或洋地黃藥物過量。有不少病例亦顯示心室纖顫與遺傳因素有關,如家族成員曾患有「布魯格達氏症候群」,又稱為「年輕男性猝死症候群」(Brugada Syndrome)則大大提高罹患心室纖顫的機會。

治療方法

體外電擊

在患者病發的一刻,利用高能量電流,進行體外電擊,使心臟回復正常跳動。雖然即時進行體外電擊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,但部分患者在病發時來不及進行急救便因缺氧而不省人事,當醫護人員到場時往往已返魂乏術。

藥物治療

Amiodarone是一種抗心律失常的藥物,可有效控制心室過快,但其藥效並不顯著。

微創手術 – 植入式除顫器 (ICD) 治療

心臟出現突發性纖顫難於預防,臨床上還沒有相應的技術能徹底根治心室纖顫的病發可能。長遠而言,安裝植入式除顫器可是病人危急時的可靠保障。植入式除顫器能24小時持續地監測心跳速度,一旦心室出現病態纖顫,除顫器會進行體內電擊,刺激心臟回復正常跳動。心臟除顫器已應用了幾十年,目前使用的心臟除顫器可分為兩種。

經靜脈植入式心臟除顫器 (Transvenous ICD):

將除顫器植入靠近鎖骨的位置。利用 X 光造影技術,將1至2根電極線沿靜脈到達心臟適當的位置後,電極線與除顫器連接。

兩款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植入過程比較:

全皮下植入式心臟除顫器(S-ICD)植入手術過程

這項手術需要在病人左胸開3個切口,過程需時約1小時。首先在胸部左側(鄰近胸廓處)劃下一個切口,然後在皮膚下方形成一個囊袋,用來放置S-ICD的除顫器,再於胸骨左側輕輕劃下兩個小切口,讓電極線能放置在皮膚下方,然後將電極線連接至S-ICD除顫器。完成植入S-ICD之後,通常醫生會測試裝置的性能。測試過程中會讓病人入睡,醫生會在這時候誘發心律不整,讓S-ICD自動偵測到心臟節律紊亂並予以停止。最後,醫生會將所有切口縫合,完成程序。

兩款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手術風險比較

心臟除顫器植入手術風險及術後須知

無論是進行經靜脈植入式或全皮下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手術,在大多數情況下,病人在植入手術後第二天,應該可以回家休息。完成手術後,醫生會處方一個療程的抗生素,病人需遵照醫生指示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,以減低感染風險。

傷口處可能會呈現瘀血和潰瘍,尤其是在第1或2天特別明顯,病人應該視乎情況服用止痛藥,但不宜超過每日建議劑量。如果感受到任何疼痛,務必要告訴護理人員。

病人可以在手術後第3或4天沐浴或淋浴,但仍應該維持傷口的乾淨與乾爽狀態。首兩週內需要小心移動手臂、不要壓到傷口、不要做運動及避免抬舉重物。